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外景

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内。前为红军当年用过的土炮。

革命人物事迹介绍

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内的革命标语墙

朱德旧居、红七军团临时总司令部旧址--潘家大屋

潘家大屋彭德怀元帅曾经居住过的房间


潘家大屋墙壁上留下的红军标语“共产党十大政纲”

篁竹街红七军团政治部旧址。七十六年前的红色标语仍然挂在班驳的墙上,似乎在讲述那如歌的岁月和当年革命前辈艰苦奋战的故事

1933年7月,闽赣省各级主要部门迁入黎川县城,与篁竹街红军总部一桥之隔的邓氏家庙,成了闽赣省委、省政府的临时工作机关,那座横卧在黎滩河上,连接篁竹街与邓氏家庙之间的新丰桥,留下了红军指战员昂扬振奋的身影

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德胜井水村旧址

第五次反“围剿”战斗旧址--资福桥

第五次反“围剿”团村战斗旧址----撮斗寨山头

团村战役旧址
1、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湖坊乡“龚家大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使闽赣苏区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同时打通中央苏区与闽北苏区的联系,1933年5月10日,按照周恩来的提议,经党中央批准,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在苏区北部防线的战略要地黎川湖坊成立,正式建立以黎川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东北防线区域,下辖闽赣边区黎川、建宁、泰宁等二十一个苏区县,中央指派顾作霖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邵式平任闽赣省苏维埃主席,肖劲光被任命为闽赣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毛泽东、顾作霖、邵式平等在此办公居住。中央根据地反围剿的一些重大战斗发生于这个地区。旧址系旧式砖木结构单厅重房式屋宇,有大小房室20余间。正厅一厅四房,两侧各有厢房,后有庭院围墙,建国后经当地政府多次修缮,保存完好。1985年,由江西文化厅拨款修葺一新,各房室陈设基本恢复当年原貌,并设有革命文物和图片陈列,可供参观。1982年6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江西省省长,苏区时期曾任闽赣省委委员兼中共黎川县委书记的方志纯视察黎川时,曾专程到湖坊赣省旧址参观。1987年12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县城日峰镇南津街原邓氏家庙,全部建筑保持完好。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1933年7月,闽赣省领导机关从由湖坊迁至此地,同年9月,黎川城失守,闽赣省直机关又迁驻黎川德胜关。
3、朱德旧居、红七军团临时总司令部旧址:
位于县城日峰镇篁竹街潘家大屋。1932年10月,中央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由建宁迁入篁竹街。1932年12月30日,在潘家大屋前地势开阔的李树坪上,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阅兵誓师大会在这里举行,红一、三、五军团共7万多指战员和1万多工农群众,接受了中央军委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检阅。1933年7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正式宣告成立,潘家大屋成为红七军团临时总司令部,肖劲光被任命为军团长兼政委。至今,在潘家大屋墙壁上,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当年留下的“共产党十大政纲”等标语,仍墨迹清晰,保存完好。
4、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
位于县城日峰镇篁竹街单家大屋。第一方面军一万多指战员,当时担负着守卫以黎川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北大门的责任,鼓舞士气和宣传发动苏区群众参与抗敌,成为了红军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5、德胜关闽赣省委驻地旧址:位于井水村(距县城东南21公里)。
6、黎川洵口、资福桥、团村战斗旧址: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总司令部在紧急布署作战方案之后,随即由篁竹街迁往德胜关,作战指挥部设在团村以东的华盖峰,主力部队则驻守在团村地区各个前沿山头,设下作战伏击圈,迎击敌人。
洵口战斗旧址名声显赫,位于县城东北20里闽赣两省往来要道的洵口,历来是兵家占据要地。1933年10月6日,彭德怀与藤代远率部在此与国民党吴奇伟师遭遇激战,红军取得洵口战斗胜利。